设为首页   加入收藏
   
当前位置: 首页  心理百科  心理电影

《想飞》:给在梦想与爱里,犹豫不前的人

发布部门:  发布时间: 2014-12-06  浏览次数: 100

《想飞》:给在梦想与爱里,犹豫不前的人


我觉得这部片最值得讨论的部份是“理想”与“关系”。根据我最喜欢的“米开朗基罗效应”,一个适合你的人,应该是可以和你互相支持、陪伴、一起完成理想的人,在关系中互相鼓励,变成更好的人。但问题是,许多人光是理想,都很模糊。每当我问学生“你以后想要做什么”时,他们大部分的回答都是“不知道”、或“我妈要我念高中”,即使到了今天,屏幕前的你可以问自己同样的问题:我的理想是什么?为什么我非达成它不可?

当我们问及“为什么”的时候,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。例如你想当厨师(多亏阿基师与吴宝春效应,这是我很多学生的答案),从来不会是单一原因,一定是兴趣、能力、同侪影响、师长提点、生命机运、旁人期待等等组合而成。这里最特别的一项是“旁人期待”。

我们活在一个被关系所支撑和牵拖的社会,好处是当你失败的时候不会孤单一人,但当你为未来规划时,也无法考虑自己一个人。西方人在谈选择时,会用“自主”(Autonomy)这个词,意思是说,一个人如果可以自主做决定,有选择地完成自己喜欢的事,通常都会过得不错;但我们东方人在谈“理想”时,却很难不考虑到其他人,因为对我们来说,有一部分的理想是奠基于“关系”上的,所以有些时候,我们会心甘情愿地替家人牺牲,或是为重要的人的期待而奋斗(像是我一个朋友为了陪家人,每周五都回家吃饭而拒绝我们的热炒聚),这样的行为我们称作“关系自主”,例如“孝道”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。

就像片中主角张家豪一开始其实只是向往天上的飞机,所以失恋时一度说出“反正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飞”,但后来战友的期许、父亲的坚持与祈祷,发现这并不只是自己的梦想,而是“大家”的梦想。当一份梦想被许多人所共同期待着,这份梦想就有了重量。

真正的爱,是独立而不孤独


当然,你有可能跟我一样,不管身边的人的期待,毕竟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决定。所以在升学、就业、甚至重大决定时,你一次也没有征询过家人或好友的意见,因为你相信人生是自己的,本不该被人左右影响,那也是一种选择。

“当空军的,在面临‘那一天’(失事时),你就得做出你的选择。”家豪的飞训教官罗郁中这样说。在教官自己的“那一天”他做的选择是,放弃跳伞的机会(同等于放弃家人),避开稠密的都会区减少伤亡;但家豪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候,却又做了另一种选择。此时我才发现,选择本身并没有好坏,重要的是,我们有没有勇气替自己的选择负责?

例如,如果你爱上一个每次出任务都生死未卜的飞官,你愿意跟他定下来吗?如果你恰好是军人弟兄,翩然地爱上一个非常漂亮的老百姓,你不怕“兵变”吗(事实上,一项大型调查显示职业军官的离婚率大约是15%~20%,远低于演员、医生、酒保与舞者等等(30%~40%)。)?如果你罹患了严重的疾病,如癌症,你会愿意和刚交往的伴侣坦承你的病况吗?

其实,转身离开与留下定终身,都是一种选择。只是前者必须承担彼此可能有一天消失的风险,后者则是注定抱憾终身。虽然长期来说,“不做”会让你日后想起时更后悔(inaction regret),但不可否认的,向所爱的人坦白自己的弱点和疾病、承担被拒绝的风险而表白、甚至容忍有一天对方可能会“兵变”失事,远比退缩需要更大的勇气。

“每个人都在逃,差别只是自己知不知道而已。”逃避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,我们藉由这种方式,可以不用对很多事情负责。可是关系里,很多抉择和情绪,还是得由自己承担。

欣怡在家豪大难不死之后,回来见到他说的第一句话是:“你是要飞机,还是要我?”这是一个很难的抉择,长久以来困扰爱情里面的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:我究竟是要多一点亲密,还是多一点自主?我要朝我理想前进,还是要多在乎身边爱我的人?早上我看了一本旧书——Anne Wilson Schaef 的《逃离亲密》,突然发现最好的关系其实是“独立而不孤独”──在关系中,都能为自己的决定与情绪负责,但又能给予彼此关怀与陪伴。

就像当初家豪即使和欣怡分手,也“独立”选择了“继续飞”;而选择了和家豪继续在一起的欣怡,就得“承担”有一天可能会失去彼此的风险。在爱里,责任与选择往往相依,逃避责任,也就是逃避与自己和伴侣的亲密。



Copyright 2012 郑州轻工业大学----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

郑州轻工业大学版权所有 设计开发:大学生科技创业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