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小思20岁,大学生。她与父母住在一起,父母经常对她的社交,以及生活中的各种琐事指手画脚,让她觉得自己特别没用。最近一段时间,小思忽然很少抱怨,我问是不是搬到学校住了,她说不是,而是找到了精神导师。
小思说的精神导师是34岁的见见。
见见是小思闺蜜的表姐,是大城市典型的独立女性,工作稳定,兴趣爱好广泛,因为活得太有趣,很难遇到旗鼓相当的异性。
当小思在某次谈话中跟见见诉说自己的烦恼时,见见眉毛一挑,说:“你怎么可以活在父母的意见里?你是成年人!”
成年人,是见见一再强调的。见见一直与父母住在一起。孩子到这个年龄,做父母的,哪有不逼婚的,但她直接对父母说:“我是一定要嫁给爱情的,不管你们怎么说,这就是我的选择。如果这辈子遇不到自己爱的人,我就单身。你们看到了,我每天过得很开心。至于老无所依,40岁之前,我能存够住最好的养老院的钱,钱不能买来爱情,但钱能买健康、服务与尊重。”
见见是个耿直的姑娘。当她得知小思一回家就关起门来追韩剧,不做家务,连脏衣服都是母亲帮她洗时,直接说,你别怪父母干涉你了,你住在家里对他们来说,就是包袱。
因为这句话,小思差点跟见见翻脸。但后来,她越来越佩服见见。
见见每个月都给父母买礼物,每年都会送他们出去旅游,因为父母不愿意要她的房租与生活费,她就以这样的方式支付。她承包了家里打扫卫生的活儿,周末还买菜做饭给父母吃。她对父母说:“我是成年人,能管好自己的生活。你们照顾得太多,对我就是干涉。比如我加班的时候,你们非要等我回家一起吃饭,那我加班都不安心。”
如果你像巨婴一样什么都要父母照顾,父母凭什么给你成年人的尊重?他们照顾了你,就有权干涉你。
所以,当你抱怨父母时,更要反思自己:你是否以成年人的态度与他们相处?很少有父母能够自觉地觉知孩子已经长大成人,他们固化的思维是孩子永远要被照顾、被提醒甚至被教育,他们像不愿意面对自己的衰老一样,不肯面对孩子的长大。
活在过去,无法面对现实与未来的人,都是心理上的巨婴。
巨婴有不同的行为模式。一种是无行为能力型,习惯被照顾;另外一种是掌控能力型,缺乏边界意识,在照顾别人过程中完成对他人的控制。要摆脱父母,首先你要摆脱自己的巨婴人格,从生活细节到说话方式,都要切换为成年人模式。
你要像真正的成年人那样去战斗,不仅尊重彼此的生活边界,同时尊重世间万物的逻辑关系——你所见的一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