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  加入收藏
   
当前位置: 首页  心理百科  心理书吧

你也有拖延症?那挺好的!

发布部门: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 发布时间: 2020-09-29  浏览次数: 37

相信这是很多人的日常:想完成一件任务时,无数次被自己逼在 “死线”(Deadline)的边缘,然后又无数次投入 “死线” 的怀抱。就这样,从一开始,拖延就给情绪带来了很大影响:越拖,就越会感到焦虑,陷入深深地自责,后悔自己没有早一点开始准备、没有早一点着手工作,自己还无药可救。

更奇怪的是,拖延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,这么多年过去了,非但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,反而却越来越普遍了?大家也许会问,为什么不断有人被拖延打败?为什么 “战拖” 这件事如此困难?

通过进一步了解,研究人员发现,拖延与生物进化密不可分。在远古时代,我们的祖先大多倾向于追求眼前的利益,因为谁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,只好选择“及时行乐”。

但如今,我们的人身安全基本有了保障,而很多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,因此不得不牺牲当下的时间与快乐,为了实现将来的某个长远目标。然而,我们的基因却仍然驱使我们享受当下的欢乐,“后天的事情明天做就行,甚至后天做也来得及……”

因此,拖延无法战胜可能是进化的产物,与我们自身的基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,这显然不是喊几句口号、立几个 Flag、做几次反省就可以马上战胜的。既然无法完全摆脱,那有没有办法握手言和呢?这种祖先遗留下来的拖延基因,有没有其他被忽略的益处?还真有!

首先得承认,虽然很拖拉,但还是做了些事情的。就好像一名有拖延症的作家,写稿特别拖拉。但接受拖延这件事后,他会将写稿外的更多事情,例如:打扫房间、处理信件,甚至策划活动逐一完成。虽然稿件可能还只有个开头,但在无形之中,他已经把其他该做的事情做完了。

斯坦福大学的一名教授,总结了这种为了可以拖延一件事,我们甘愿做很多其它事的现象,并把这一现象命名为 “结构化拖延法”。我们都知道,拖延就是把那些必须要做的事情往后拖。在 “结构化拖延法” 中,正是利用这一消极的特征,想要把它转化为积极的一面。

而其中,最为关键的是,拖延不等于什么都不做。实际上,很多拖延的人都会做些有用的事情,甚至,可以为了不做某件事,而积极有效地处理一些有难度的重要事情,只要可以借此逃避更重要的事情就行。

其次,转变一下思维,就能 “结束” 拖延。我们可以列个任务清单,上面列着各种需要做的事情,按照轻重缓急的结构排列好。并随即选对优先级最高的任务,然后将当前目标设为放在这个任务之下。

而最理想的备选任务有两个特点第一,这项任务要看起来有着明确的截止日期(但其实并没有,就是拖一拖也没关系的意思……);第二,这项任务要看起来特别重要(但其实也没那么重要)。

心理学家表示,人为了完成当前目标,只需要再设置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、更加不想完成的目标就可以了!所以不妨暂时替换一下想完成的目标,“结束”拖延。另外,减少拖延,还有很多方法:

a.不要太完美主义 完美主义是减少拖延的 “拦路虎”。你可能会追求完美,想着一定要把手头上的事情达到无与伦比的效果 。毫无疑问,这样的预期太过于完美主义,很难实现,所以就会不断拖延…… 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。因此,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先开始,在做的过程中,不断打磨,最终便会收获可观的结果,而不是一直处于幻想的拖延当中。

b.细化任务与及时奖赏 工作时我们需要即时的反馈,对那些长远且不会立刻获得奖励的目标,很难坚持下来。此时若将目标大任务细化成不同的小任务,这样的细分有利于最终任务的完成。不过,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,完成一个任务后,给自己适当的奖励。

你可以发现,拖延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,因为我们可以为了拖延一件事,做很多其它的事,在无形中提高了效率。

 



Copyright 2012 郑州轻工业大学----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

郑州轻工业大学版权所有 设计开发:大学生科技创业中心